“妈妈是海,妈妈喜欢大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
这是电影《妈妈!》中68岁的冯济真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跟随已经88岁的老母亲一同踏入养老院房间时说的话。而这句话概括了她一家各自的命运。冯济真与她母亲都是大学教授,一直相依为命。不同的是一位冷静克制,一位活泼浪漫。冯济真小时候因为没有给受诬陷的爸爸开门,爸爸在绝望中,最终选择跳河自尽,而这成为她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她为惩罚自己,终身未嫁,无儿无女。女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的,因为妈妈喜欢大海,妈妈是大海,百川东到海,所以女儿是一滴水,总会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就像冰心在诗中呐喊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绿荫?”。[1]但爸爸是不会游泳的鲸鱼,注定早早地与大海死别。
刚柔并济的女性力量
影片中张力最大之处便是当母亲得知女儿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时,她开始改变自己。她开始努力多吃饭,她开始锻炼身体,她开始捡起她的厨艺……母女之间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发生颠倒:以前是女儿照顾妈妈,现在是妈妈要照顾的女儿。一切的出发点是她要努力活得长一点,再长一点,她得照顾她的女儿真真。母亲为说服女儿,让她可以照顾她说:“每个妈妈都是母狼,我虽然老了一点,但我的耐力不差,保护幼崽是天性,我会保护我自己的小孩”。
这是属于社会角色中作为母亲的女性力量,在影片中还有陌生女性间的女性力量。冯济真为保护一个女小偷而牺牲了自己的名誉。自己以德报怨帮女孩背了黑锅,不料她半夜偷到冯济真家中,被警察抓获,而冯济真作为受害人又一次原谅了她保了她出来,并给予她一笔足以上学的钱。女孩考了成人大学,在冯济真进养老院前,还了钱并照顾冯济真一段时间。这体现的不仅是冯济真作为一名女知识分子由慈悲生发的女性力量,还是女孩作为一名普通人由感恩生发的女性力量。
显隐交织的叙事线索
在电影中,制片人主要运用了三条叙事线索,其中两条是显性的线索,一条为隐性线索。制片人从母亲与女儿的转变,分别讲述了两条故事线索。从母亲的角度来说,她先是表现出孩子的天真任性,然后又因女儿送她进养老院而生气委屈,在得知女儿患病而自己没有察觉感到内疚,直到她决定为了女儿化身母狼而变得刚强,当女儿发病时粗暴地对待她甚至咬她,她瞬间痛心得泪眼婆娑,女儿渐渐地不认识自己由惊慌失措到后来的坦然接受。
从女儿的角度来说,她先是表现得冷静克制,然后因被陷害事件刺激开始变得恍恍惚惚,接着得知自己患病后,发狂伤害自己的母亲,尿失禁,记忆力衰退,幻觉加重,直至记忆回到童年,再后来甚至忘记了母亲长什么样。其中,暴力行为,尿失禁是对女儿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毁灭性打击,深深刺痛了她的自尊心。
此外,还有一条隐性的叙事线索, 即凭借着女儿的幻觉与讲述来拼凑出冯爸爸受时代迫害投湖自杀的家庭悲剧。冯爸爸是一位杰出的考古学者,在五六十年代遭到批斗。某夜,疲惫不堪的父亲回家来,却被女儿拒之门外。女儿的离弃与否决斩断了他对人世的最后那一点留恋。万念俱灰的冯爸爸,投湖自尽。一场批斗,妻子失去了她的丈夫,女儿失去了父亲。
镜头语言的绝妙隐喻
镜头中的水,作为贯穿影片的重要隐喻本体,出现过五次。第一次是出现在冯济真被冤枉时,第二次是做冯济真做义工扫地时,第三次是冯济真产生幻觉乘独木舟飘荡在洒满纸张的湖面上。另外两次,分别给女儿与母亲一个特写的面部镜头。第一次和第二次出现的水隐喻死去的父亲在水中的仰视视角。代表着即使死去的曾被女儿厌恶的他,也仍然关心着家人。他活在他的家人的心中,也代表他对女儿的原谅。第三次隐喻了冯济真还没有办法原谅自己,还是把自己困在自己是杀父凶手的囚笼中。最后两次出现的水隐喻母女之间生命的循环与延续,和谐的母女关系。
影片中,还有另一种暖色镜头语言值得注意。例如,暖色镜头出来在女儿产生幻觉,看见柔和的烛光映照在幸福的一家三口身上。这种镜头表现手法类似于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虚实交织的写作手法。以虚衬实,更加增强了时代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造成的悲剧效果,提高影片的可观看性与文学性。揭示了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肩上就是一座大山的真理。影片的结尾播放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片段,其中大多数为高龄女性,旨在隐喻了高龄女性比高龄男性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高,也呼吁社会人士多多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
导演在影片结尾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结局。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是患上帕金森的母亲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女儿,一边嬉笑打闹,一边从容赴死。她们走向大海,涨潮了。海浪卷着沙子一浪一浪地拍过来。海的汹涌澎湃,那是生命的浪潮,海的深情宽厚,那是母爱的力量,当命运的浪潮迎头扑来,所有人都可以离散,退场,唯有母亲,会迎浪而上。在短暂的清醒时刻,女儿意识到眼前的人就是妈妈。此刻,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她并不惧怕命运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