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栏目导航
 首页 
 本馆概况 
 党建工作 
 二级学院专区 
 基础教育资源专栏 
 图书捐赠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新站首页>>阅读推广>>砚园悦读>>正文
当前位置
浅析生活目标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不必然性
——以《心灵奇旅》为例
2023-09-01 刘业梓 文学院    (点击: )

看完这部影片,想必有两个关键词浮在我们的脑际,即"火花"与"生活",笔者认为导演欲通过"火花"与"生活"的联系,让我们去探索生命意义感。影片以找“火花”作为故事主线展开叙述,而影片中的各种"心灵导师"都把"火花"定义为生活目标,但影片最后透过"顾问Jerry"明确地告诉我们"火花"不是生活目标。那我们就会疑惑这个“火花”指代的是什么,而生活目标和生命意义感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篇影评就试着来解答这个疑惑。

首先我们先了解生活目标与生命意义感的概念。生活目标是指个体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具有个人独特性意义的目标认为,当个体为生活目标而探索,并达成具有个人独特意义的目标时,个体就将体验到生活的意义。[i]而生命意义感最早是由荷兰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提出来的, 他认为, 人类的首要动机就在于寻求生命的意义与目标。[ii]接下来我们再将这两种概念带入到影片中来解释。

影片的核心主旨切中了当今时代人们普遍关怀的一个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动画电影在讲述"生活的意义"时大多围绕“目标”与“梦想”铺叔,讲述主角在完成目标路上的坎坷与不屈的信念,最终实现目标的合家欢式的结局。但《心灵奇旅》却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塑造了一个禅趣且温暖的意义:火花并不是生活目标,当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就点亮了生命的火花。:生活的意义不只是对伟大目标的执着,也可以是在于享受每个活着的当下。[iii]这给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生活目标与生命意义感是不必然性的。

影片用三种不同的人生来阐释了这个理念。

第一种是以男主角乔伊代表的把实现生活目标作为生命意义感唯一来源的一类人。在完成梦想之前的时间,他都视为"暂时过渡",他忽视了生活中不起眼的乐趣与确幸,忘我地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可是当他真正地完成了演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后却产生了落差感。他一直以为完成这个梦想之后自己会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崭新的乔伊,一个不同的人,但在达到渴求的生活目标之后,乔伊却发现,自己还是自己,他疑惑了,为什么生命意义感没有溢出来。回到家中,他回忆起22号在他身体里第一次欣赏落叶,第一次咀嚼披萨,第一次感受海水漫过脚裸,再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感受到妈妈的爱抚,第一次感受到爵士乐在耳边萦绕,第一次感受到哈曼顿的万家灯火。这时他才明白让他生活不算白活一场的,并不只是音乐梦想,也有这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星星点点,这些星星点点亦是生命意义感。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影片传达的信息:生活目标的确能够带来生命意义感,但生命意义感的组成不止只有生活目标,还有星星点点的碎片体验。

22号号代表的是没有客观的生活目标,也能感受到满满的生命意义感的一类人。她是一个冥顽不灵在心灵学院待了几千年迟迟不愿来到地球的老到掉牙的灵魂。她历经世代伟人导师的指点,哥白尼、甘地、林肯等人都未能帮她找到她的火花。但在遇到乔伊后,22号阴差阳错地借由乔伊的身体体验了真实的世界,生活中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崭新的,躺在鼓风机下面会被高高吹起,树叶在风中会来回摆动,热乎乎的披萨会散发香味,这些微小的,不起眼的现象,在22号号眼里每一件都是确定的幸福。她试探性的问乔伊:"也许看天空、走路就是我的火花。"最后在22号找到她的火花的时候,我们又能得知生命意义感不是生活目标而是任何能激发出自己对于生命发出向往的东西,最后22号号并没有找到一个切确的目标去到地球,她去地球是因为她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对她来说就是去体验生活中的每个第一次。

理发师老戴代表的是因各种阻力不能实现终极目标,却依然笑对生活,感受到生活意义感的一类人。影片中,老戴与灵魂"二十二"讲述自己梦想当兽医,却无奈进入理发行业的人生经历,并表示自己热爱目前的工作,凭借剃刀也能找到自我满足感,实现人生价值,理发师老戴更映照了现实中的大部分人,经历了现实的磨砺之后,融进了老婆孩子热炕头。

实际上《心灵奇旅》并没有对于这三类人那一类人才是高尚的伟大的的活法去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三个不同人生观念的人呈现出一个共同的道理:无论你对生活目标的追求有没有实现,生活意义感都不会因此消失迭代。无论你是实现了你的生活目标,还是没有客观的生活目标,亦是半途而反没有坚持自己的生活目标,你都能找到你的生命意义感,这也正是本文所探讨的生活目标与生命意义感之间是不必然性的,不是说没有生活目标的人就失去了生命意义感。

当下很热门的一个便是孔乙己文学。这一现象正是因为在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骨感冲突下,青年普遍产生的对前途感到迷茫无助的一种自嘲式的语言表达。也就是生活目标不能实现,感觉到生命意义感降低的一个表现。而当代年轻人却很少会有理发师老戴的乐观豁达,反而常常会陷入对目标的强烈追求,最终成了迷失自我的“幽灵怪物”。而我们知道生活目标与生命意义感是不必然性的,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目标没有一时实现我们也是充满了生命意义感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正处于经济下行期间,世界各地都处于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都对我们的就业有一个巨大的冲击,国家也是尽力在找其创新点,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在用孔乙己文学自嘲解闷的同时,要避免成为影片中的"幽灵怪物",最终迷失了灵魂。在现实主义经典之作《红与黑》中,塑造了一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于连。于连是一个习惯于追求的人,当下的目标实现后,如没有新的追求,而旧的追求又还没有变成回忆,他的内心反倒觉得空空如也,认为生活如一潭死水。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他缺少了对生活的体验感,于是生在幸福之中却不知幸福到底是何种滋味。作为读者,除了惋惜我们也该引以为戒,对目标过于执念,非但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反而会迷失了灵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媒介,见识到了各种千姿百态的生活。作为初入社会的毕业生,对于本专业也有了一个理想的规划,但不能一时实现目标却给了青年毕业生很大的挫败感,难免对比网络上的绚丽多彩与现实中的平波死水,以致走向极端,成为影片中"幽灵怪物"。青年毕业生在面对在实现理想路上的挫败时产生的逃避麻木与惆怅的心态,可就如乔伊的"等了一辈子"和小鱼"这只是水,我想找的是大海"一样不能看见眼前的美好,不能活在当下,而是盲目追求想象中的"生活目标"。初入社会,鲜有人能够做到一步登天青云直上,更多的是需要在职场中的积累和沉淀,区分好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对自己的不同意义,着眼当下、脚踏实地,职业巨轮才能行稳致远,在目标不能一时实现时,不要丧气,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体验。

总的来说,无论是实现了目标后觉得平淡无味的乔伊还是不断追求目标但却感受不到生活美好的于连,亦是没有追求目标只是去体验当下的22号,还是对目标执念太深而堕落成"幽灵怪物"的人们,他们都说明了并不是追求目标越多生命意义感就越大,生活目标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联系是不必然性的,决定你生命意义感的只有你自己,当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生活的意义就在其中,你也就点亮了生命的火花。


[1]冯彪,李宗龙,王凯欣,崔洪波.大学生生活目标与心理韧性的关系:自我控制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22,15(01):78-85.

[2]高鹏,孙茂,张彦昭,孙汶雯,叶嘉毅.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0):41-42.

[3]《心灵奇旅》中的台词

打印    收藏
上一条:母爱的救赎
下一条:生命的彼此成全与辉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