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栏目导航
 首页 
 本馆概况 
 党建工作 
 二级学院专区 
 基础教育资源专栏 
 图书捐赠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新站首页>>阅读推广>>砚园悦读>>正文
当前位置
母爱的救赎
——浅析电影《妈妈》
2023-09-01 孔文静 文学院    (点击: )

“女人不一定都是妈妈,但女人一定是女儿”。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妈妈占据了至关重要的部分,我们在母亲的子宫中孕育,在离开母亲身体时发出嘹亮的啼哭声,向世界宣告自己的诞生,是母亲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让我们见证生命的美丽。但在这部影片中,却不是以“新生”来讲述母亲,而是用女儿(冯济真)步入“死亡”倒计时来诠释妈妈(蒋玉芝)伟大的母爱。

电影的故事线很简单,65岁的女儿冯济真和85岁的妈妈蒋玉芝生活在一起,某一天冯济真出现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前兆,想要送妈妈蒋玉芝到养老院,她自己料理后事,但坚强的妈妈得知自己的女儿患病并没有绝望,反而重燃对生活的斗志,照顾起逐渐老年痴呆的女儿。

从影片类型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部教育片,阿尔兹海默症频发于中老年群体,片中女儿(冯济真)发病预兆和表现都让人揪心,从幻听幻视到尿失禁,对母亲动手,再到后来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等等,都表达着一个主题:关注阿尔兹海默症。以冯济真前后反差让人们对这类患病群体能够更直观了解,观影者会情不自禁为这对年迈的母女生出恻隐之心,同时也会联想到自己年老的长辈,对其投以更多关注,从而达成教育的目的。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不仅是在讲述伟大的母爱,也是在讲历史的隐痛和生命的意义,无论看多少遍我都会被妈妈蒋玉芝所感动。她有着母亲的宽容、慈爱和勇敢,拥有作为一名母亲所具备的所有美好品质,对于间接害死丈夫的女儿,她用母亲的无私和包容宽恕着深陷自责的女儿;对于漫长的生命岁月,她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甚至把丈夫的忌日过成了节日,用自己温暖的母爱呵护着痛苦的女儿;对于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渐渐失去理智和自理能力,她也用作为母亲的坚强,对女儿说:“保护幼崽是天性,我会保护好我自己的小孩”。明明影片一开始,蒋玉芝还在对着自己的女儿发小脾气,有着老人都有的基础病,但到影片尾声,这位坚强的母亲却能够将女儿照顾地面面俱到,衣着得体干净,明明是迟暮的面容,却有着坚韧的生命力。

影片中曾多次出现父亲的身影,患病的冯济真说:“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鲸鱼作为海洋生物怎么可能不会游泳,但在女儿(冯济真)心中,爸爸就是不会游泳才淹死在湖里。几十年前,年少的冯济真遇到文化大革命,面对被批斗的父亲,误以为父亲是“坏蛋”,没有给父亲开门,导致这个伤痕累累的男人心灰意冷,选择跳湖自尽向深爱的女儿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隐痛,青少年的善恶观还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他人影响,所以冯济真才会对深爱自己的父亲产生误会,毁掉自己美好的家庭。造成悲剧的凶手其实并不是冯济真,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是那段错误的历史,哪怕后来文革结束后所有受冤屈的人都得以平反,但留下的伤口就像一条丑陋的疤痕潜伏在受害者的心中,在往后余生里反复撕裂发炎。

我们也可以站在角色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从女儿冯济真的视角来看,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她老年的不幸,让年迈的母亲来照顾自己的起居,自己渐渐丧失做人的尊严和做子女要担起的责任,都说“老有所养”,但她却没有能力为母亲养老送终,这是多么绝望痛苦的事情啊!影片中,患病的冯济真说:“我活着就是对我最好的惩罚”,因为年少不懂事间接害死深爱自己的父亲,所以冯济真一生未婚,以此来“赎罪”。在影片中也多次体现她“自我惩罚”的细节:永远穿着朴素单一的衣服、常年吃素清淡饮食,常年做义工、扫大街,还资助学生完成学业,以及后面对小混混(周夏)的保释和援助等等,这些细节都说明从她害死自己父亲那一刻,往后几十年她都给自己戴上罪人的“枷锁”,夜夜侵蚀着她痛苦的灵魂。

从小混混周夏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以“救赎”命名的主题,是她(周夏)诬陷偷窃的对象(冯济真)救赎了她迷茫的灵魂,染着红发和戴着怪异的耳钉,这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女孩,她说她没有经历什么原生家庭的苦难和悲剧,也成年了,连她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因为什么,放在普通家长眼里,这样的行为几乎可以被判定为“没救了”,是“社会垃圾”,但是冯济真却保释了她,还请她吃饭,并给了她一笔钱。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资助,而是两个灵魂的相互救赎,导演借着周夏的口表达设置这个角色的目的:“看上去像是你拯救了我,但其实是我成全了你”,再次证实了冯济真“自我救赎”。影片的最后,周夏带着自己的孩子回来看望冯济真,并在信中写道:“感谢在我最迷茫的时候遇见你”,说明这迷茫的灵魂确实被自我救赎的灵魂所拯救。

再从这部影片的讲述角度来看,可谓是将逆向思维体现地淋漓尽致。影片并没有从母亲孕育自己小孩来讲述妈妈的伟大,而是从女儿患病来刻画妈妈的形象。蒋玉芝一直都以为自己会死在女儿前面,所以在影片前面一直强调自己“活够了”,但命运却如此残忍,让健康的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这个被称为“老年杀手”的绝症,女儿(冯济真)的生命从此进入倒计时。导演借“死亡”来诠释“新生”,是女儿的病让这个年迈的老人再次重焕生机,从等待死亡到对抗死亡,这不仅是母爱伟大的体现,也是生命奇妙所在。

这部影片其实还藏着另一个悲剧核心:不敢老,不能老。失去自理能力的冯济真只能依靠年迈的母亲维持生命,我们从影片最后母亲蒋玉芝出现帕金森的早期预兆,可以知道生活并没有因为蒋玉芝的乐观和努力放过她们,反倒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谁也不知道这对母女的未来会怎么样,但无论如何我相信蒋玉芝也不会放弃好好生活,只有在苦难面前,生命的坚韧和顽强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最后从艺术角度看,这部影片有许多隐喻的细节:冯济真第一次出现遗忘症状时,并没有直接拍摄她的崩溃,而是从河边的水面倒影来体现她的无助,不仅在拍摄角度上饱含艺术感,也是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后面冯济真发病时披着母亲结婚时的头纱跑到河边,河边的水面即出现了母女俩的倒影,也出现了父亲的倒影,说明在冯济真的心中“水”就是逝去的父亲,我们也可以从另一层含义来理解:水面上是活着的人,而水面下是离开的故人,暗示着天人相隔的寓意。

影片在情节叙述还运用很多镜头语言和意象:当蒋玉芝决定振作起来积极面对女儿的病情,出现了雨过天晴的画面;还有蒋玉芝在谈论未来冯济真失去自理能力时,出现蜘蛛结网的画面,表达母亲的决心和努力;在冯济真遗忘母亲蒋玉芝后,出现了一幕冯济真坐在小船上,不断拾起又放下散落在湖中写满字的纸张,说明她脑中的记忆就像这些纸张一样,杂乱无序地散落着,主人只能汲取零散片段的记忆;在母女入住养老院前,拍摄了一幕画面:照镜子的蒋玉芝,在她悲伤的眼神下是布满裂痕的镜子,结合影片情节我们可以推断这个镜子是冯济真发病时损坏的,从这一点来看冯济真的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控制自己行动的阶段,随后是一朵绽放的昙花出现在屏幕上,用“昙花一现”的意象比喻女儿冯济真越来越严重的病情和母女俩未来坎坷的命运。

通过这部影片我深刻地认识到“为母则刚”是一种怎样的伟大,《妈妈》这部影片不仅是歌颂母亲伟大的赞歌,也是处处体现着“孝道”的教育模板,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用爱来面对世间无常事。

打印    收藏
上一条:别样的母女情深
下一条:浅析生活目标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不必然性
关闭窗口